2018年12月26日
第1次提问
男 22岁 患病时长:一周内 病情描述:我最近走路的时候脚心会有一阵针扎似的疼痛,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啊,有时候蹲的时间长了站起来的时候腿特别疼,这是怎么回事啊,该怎么调整一下啊。
2018年12月26日
马敏医生
门诊有很多因足跟部疼痛就诊的病人,主要多表现为脚后跟下方疼痛,略有肿胀,着地行走后疼痛加剧;有的人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开始行走时疼痛更明显,稍加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走路较多疼痛又加重。经过一晚上休息后症状均能得到缓解。如果你有类似症状,那么有可能你患上的就是临床上常说的“跟痛症”。
跟痛症(painful conditions of the heel)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多发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多为一侧,偶有二侧同时发病。
从解剖上看,跟下部皮肤较厚,在皮肤和跟骨之间有弹性脂肪组织存在,称为脂肪垫或跟垫,在人体负重时起到一个重要的缓冲作用。在跟垫与跟骨之间有跟下滑囊存在。上述各种解剖结构和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机体素质的下降、长期慢性的劳损,以及持久站立、行走及运动的刺激,均可使滑囊囊壁充血、肥厚、囊腔积液;跖腱膜附着点处产生充血性渗出、钙化性改变(骨刺);脂肪垫充血、损伤;从而产生各种跟骨周围痛症表现。
中老年人的跟痛症多因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引起。其中以跖腱膜炎发病率最高,持续的肌肉、筋膜牵拉,特别是长期站立、跑跳等产生劳损会引发其退行性改变,从而在附着部位发生炎症而疼痛,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而行走时骨刺也会刺激跟下滑囊导致跟下滑囊炎引起足跟疼痛。另外,老年人足跟脂肪垫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减少了人体负重时的缓冲作用,也更易引起足跟疼痛。
根据十余年的临床治疗及随访经验,我们建议:
1.尽早治疗:1月内发病者经过下述治疗的治愈率接近100%。而超过3月以上症状可以缓解,但复发率较高。
2.1—2周内患足跟禁止着地。因为跟痛症来自于慢性的疲劳性损伤,到某个程度和在一些诱发因素(主要是久站、行走及运动)的刺激下急性发作导致疼痛。而去除诱发因素和让长期疲劳的足跟的软组织得到充分的休息是治疗的重中之重。一般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在2周左右可以较为完全的吸收,所以能坚持到2周的患者往往治疗效果明显,而且复发的概率也会降低。
3.每日至少3次的温水泡脚,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泡好脚后患足抬高高于心脏至少20分钟。同时可涂抹消炎止痛的软膏。
4.可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加以辅助,改善生活质量及增加疗效。
5.封闭治疗。不建议。一般能严格按照上述治疗的多有缓解,而不能遵循上诉治疗的封闭也只是解一时之痛,很快就会复发。
跟痛症不是一个大病,但是对工作生活影响却很大,我们主张在思想上“小病大治”,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