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6日
第1次提问
宝宝年龄一个半月 反复发热 最高体温38度4 还有点吐奶 查了血 白细胞有点高 心脏有杂音
2019年08月26日
李红霞医生
您好,家长,感谢信任。
您提供的病史中可知宝宝45天,有发热,最高体温38.4摄氏度,有先心病史。
为便于进一步分析,请按以下顺序逐条补充信息:
1.宝宝发热具体开始的时间?发热间隔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有没有咳嗽、吐白沫,气急、喘息、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吐奶量多么?
2.有没有其他症状?比如腹胀、腹泻,阵发性哭闹不安,皮疹,烦躁不安,面色难看,头痛,头晕,胸痛,胸闷等?
3.先天性心脏病的具体类型
4.能否上传当地的就诊病历及检验报告
5.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胃口情况怎么样?
6.目前医生给予哪些药物治疗?

2019年08月26日
第2次提问
这是小孩的检查结果,请你看一下

为保护用户隐私不显示图片

2019年08月26日
李红霞医生
您好,回复的信息已收到。由于手机编辑需要时间,请稍候。
2019年08月26日
李红霞医生
您好。
结合后续补充的病历资料,宝宝发热3天,有咳嗽,无吐泻,无烦躁等,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查体发现咽部充血,双肺清晰。检查白细胞增高(因未提供具体报告,无法更具体的分析,白细胞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综上,目前考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很多疾病早期均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宝宝虽然有咳嗽,但目前查体双肺清晰,暂时无固定湿罗音等肺炎的表现是好现象。

发热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出引起发热的病因才是关键。
咽部,扁桃体,鼻部等任何一个或多个部位的炎症都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一般5天(24小时为1天), 长者可达一周,早期多为病毒感染所致,而病毒感染无特效药(流感病毒感染除外),早期易反反复复发热。病程中只需对症处理即可,如退热,食欲差给予静脉补液等对症处理。如果血常规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则需用抗生素,宝宝血常规提示白细胞高,提示合并细菌感染。

而目前宝宝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反复发热,不要过于紧张,很正常,疾病都有一个过程。一两个病毒细菌不会导致人体生病,肯定是在人体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病原体的清除不会那么快。

治疗上初步建议如下:

一、发热的处理:

宝宝仅45天,最高体温没有超过38.4摄氏度,属中度发热,年龄小,肝肾娇嫩,退热尽量以物理降温为主。如退热贴,温水擦浴等。少量多次喂温开水促进病原代谢出体外。

二、进一步处理:

1.宝宝发热持续已3天,且今日已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增高,增高的临床意义提示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


2.炎症可以导致胃肠功能下降,出现奶量下降,腹泻,吐奶等很正常,如果吐奶量很少,精神可,就不用担心,但如果是频繁喷射性的吐出大量奶,就需警惕有无继发颅内感染。

3.观察:宝宝年龄小,且有先心,病情变化相对比较快,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而且很多疾病早期均表现为上感,所以需要密切观察病程中宝宝是否逐步出现新发的症状,如咳嗽明显增多,伴咳痰,伴气急、喘息,皮疹,眼结膜充血,眼浮肿,少吃、少哭、少动、面色难看,嗜睡,反复呕吐(如即使不进食也吐)以及精神差等,如果有,需要重新就医评估孩子的病情并复查血常规等动态监测炎症指标的变化。以便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宝妈不要太担心,发热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应对身体状况的一种生理机制,单纯的上感预后佳。
祝宝宝早日康复。
第3次提问
这是宝宝的抽血结果,请问医生可以不用抗生素治疗吗?有必要住院吗?

为保护用户隐私不显示图片

2019年08月26日
李红霞医生
您好。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稍微升高,单核细胞绝对值升高提示病毒感染。而C反应蛋白升高是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抗生素不能滥用,但有应用指征时,需规范应用积极控制感染。而且宝宝年龄小,抗病能力相对弱,又有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易扩散。更应积极治疗。
至于是否需要住院,一般对于3个月以内的宝宝,病情变化很快,有些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对于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家长很难发展异常,况且发热已3天,血象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最好住院观察。而如果同样的表现发生在幼儿,完全可以在家观察。家长不用担心。医师一般对于3个月以内的宝宝都会格外关注一些,投入的精力也大些,就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免疫力相对低,病情变化快。
2019年08月26日
李红霞医生
您好,家长。
无需再次花费提问。我会退掉您的再次提问。
宝宝已经住院了。目前主要是补液的电解质,因为发热会消耗体液,加上宝宝食欲一般,摄入的水分减少。所以发热时会补液,促进排尿代谢。
现在家长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只要发热就要求打消炎针(即抗生素),这类家长都认为只要打针就会退热,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耐心沟通,目前没有应用抗生素的指征,打针了还是会发热。
另外一种呢,谈抗生素色变,抵触,需要使用时仍犹豫。我会与家属沟通,您不担心疾病的风险,却过于去担心药物的风险,有点偏离治疗疾病的重点。家长最后都会理解。
家长您还是与主治医师积极沟通,网络咨询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始终得相信一点就是,医生与家长的初衷都是一样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您及宝宝。

TA的问答